腸病毒症狀有哪些?傳染期、兒童大人症狀、停課標準懶人包

目錄


 

腸病毒症狀有哪些?傳染期、兒童大人症狀、停課標準懶人包

每個家長最害怕的惡夢,莫過於聽到幼稚園傳來腸病毒停課的消息,小孩子的免疫系統較弱,流鼻水、咳嗽、拉肚子都是常態,而在夏天最讓人頭疼的,就是腸病毒,一旦幼稚園出現一例,全班很可能就會輪流更新病毒碼,讓許多家長對此避之唯恐不及,孩子一不小心染病,不只要在家休養、還可能因防疫規定被學校「暫停上課」甚至短暫「退貨」。

本文幫家長整理好腸病毒常見的問題,告訴你腸病毒症狀、停課標準、腸病毒會不會發燒等資訊,並分享該如何照顧家中有腸病毒的患者,守護全家健康。

 
 

腸病毒傳染期、潛伏期多久?腸病毒怎麼傳染的?

腸病毒的病程如下:

 

 

• 潛伏期:感染後尚未出現症狀,通常約 3~5 天,最長可達 10 天

• 傳染期:病患從發病前數天就具有傳染力,且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。

• 病毒排出期:即使症狀已緩解,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,時間長達 8 到 12 週之久。

 

而腸病毒常見傳染途徑包括:

• 糞口傳染:如照顧者接觸病童排泄物後,未乾淨洗手即進食。

• 飛沫傳染:如咳嗽、打噴嚏產生的飛沫被他人吸入。

• 接觸傳染:接觸被污染的玩具、門把、水杯後,未乾淨清潔手即觸碰口鼻。

 

小孩子對於病毒這種肉眼看不見的傳染疾病幾乎毫無防備,常常用手觸摸口鼻或是撿起東西就往嘴裡塞,這些舉動都可能成為病毒傳播的途徑。


 

腸病毒症狀兒童大人不一樣?初期症狀、重症症狀一次看

 

大人

兒童

嬰兒

初期症狀

◆ 輕微發燒

◆ 咽喉不適

◆ 疲倦、肌肉痠痛

◆ 手、腳、口腔出現小水泡或疹子

◆ 流鼻水

◆ 拉肚子

◆ 發燒

◆ 口腔潰瘍,喉嚨痛

◆ 手腳、臀部出現疹子或水泡

◆ 食慾下降、活動力降低

◆ 發燒

◆ 流口水、拒奶

◆ 情緒易怒、哭鬧

◆ 嘴巴紅、出現潰瘍

重症症狀

◆ 頭暈、嗜睡

◆ 肌肉無力、手腳麻木

◆ 神智不清、抽搐

◆ 頭痛、嘔吐

◆ 肢體顫抖、走路不穩

◆ 意識不清、無法喚醒

◆ 心跳加快、呼吸困難

◆ 睡眠異常、叫不醒

◆ 肢體抖動

◆ 肌肉無力

◆ 呼吸急促、心跳加快

◆ 意識模糊或反應遲鈍

大人的腸病毒症狀比較類似感冒,有些人甚至完全沒有症狀,通常能靠自身免疫力在數日內自然痊癒。儘管如此,成人仍是腸病毒傳播者,因此,若家中有學齡前孩童,仍應確實做好手部衛生勤洗手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,避免成為傳播媒介。


 

腸病毒常見問題懶人包:腸病毒停課標準、腸病毒會發燒嗎、腸病毒重症症狀

Q:腸病毒停課標準、停課規定有哪些?

A:依據衛福部公告,以下為幼兒園、托嬰中心等學前教托育機構的停課標準:

• 71 型腸病毒流行年度:疾管署公布當年有腸病毒 71 型流行疫情,且同班一週內有 2 名以上幼童確診腸病毒

• 高風險地區:所在鄉鎮市區同年曾有「腸病毒 71 型陽性個案」或「3 個月以上腸病毒重症個案」,且同班一週內有 2 名以上學生確診腸病毒

• D68 型重症:機構內發生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通報個案,且檢出腸病毒 D68 型

簡單來說:腸病毒停課標準為幼兒園與托育機構在特定病毒流行年度、高風險地區或出現腸病毒重症時,若同班一週內有2例以上經醫師診斷確診,該班級應停課7天。且停課從第2位確診個案的醫師診斷日起算7天。

國小依照各縣市的標準而有所不同,而國中、高中,原則上是不停課的,但若有群聚現象,學校可依實際情況加強防疫。

Q:腸病毒會發燒嗎?

A:可能會,大多數腸病毒感染者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,包括發燒,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,或者症狀輕微。有些腸病毒感染者會出現高燒,甚至體溫達39、40度,且經過退燒後又會再發燒因此家長若發現孩子高燒合併精神不濟、食慾下降或是反覆發燒的狀況,應留意是否為腸病毒感染初期。

Q:腸病毒重症症狀有哪些?

A:腸病毒重症雖不常見,但若發生,病程進展快速,尤其是感染腸病毒71型,更需要特別留意,可能會併發腦膜炎、腦炎、心肌炎、心包膜炎、肺炎、肢體麻痺等重症,家長需提高警覺,若出現重症前兆如:昏睡、持續嘔吐、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、全身冒冷汗、肢體顫抖等應立即就醫。

Q:腸病毒有疫苗嗎?

A:目前腸病毒中,最容易引發重症的是腸病毒 71 型(EV71)。針對這一型別,台灣已有通過核准的疫苗,接種對象為 2 個月至 6 歲的幼兒,家長不須考慮孩子先前是否感染過腸病毒,接種後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。

 

然而,腸病毒有多種型別,如克沙奇病毒 A 型等,目前尚無對應疫苗可預防,因此除了疫苗防護,日常生活中的衛生習慣、強化免疫系統,仍是預防腸病毒的關鍵。

Q:腸病毒要在家休息、隔離幾天?

A: 腸病毒的傳染力在發病後一週內最強,建議從發病日(例如口腔潰瘍、手足出現疹子)起至少休息 7 天,至症狀緩解。


 

腸病毒如何治療?怎麼照顧感染腸病毒兒童?預防腸病毒怎麼做?

腸病毒尚無特效藥,多半採支持性療法,以下為照護方式。

• 腸病毒照護方法 1:充分休息,讓患者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充分休息,避免過度活動,並維持室內適當溫度與濕度,確保充足睡眠時間。

• 腸病毒照護方法 2:很多孩子在發燒或喉嚨痛時會不愛喝水,但這時更需要「少量多次」地補充水分。父母可以用湯匙餵溫開水,或準備稀釋運動飲料、電解質水。若有嘔吐或腹瀉情況,更要注意水分與電解質的雙重補充,避免脫水風險。

• 腸病毒照護方法 3:口腔護理,可用生理食鹽水漱口,選擇軟爛、冰涼食物,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品,像是果汁、仙草、豆花等等好下嚥的食物,可減少口腔不適感。

預防腸病毒的方法:

• 預防腸病毒方法 1:隔離病童避免共用物品、交互感染,患者應在家休息避免外出,並和家人保持適當距離。個人物品如餐具、毛巾、玩具等應分開使用,家中其他成員接觸患者後應立即洗手消毒。

• 預防腸病毒方法 2:做好環境、玩具與個人物品的消毒,將漂白水與清水以 1:50 比例稀釋,每日消毒門把、桌面、玩具等常接觸物品,無法使用漂白水清潔的器具,可透過戶外紫外線曝曬或煮沸法消毒。

• 預防腸病毒方法 3:勤洗手、戴口罩

正確洗手可不是用肥皂隨便搓一搓就好,落實正確洗手5步驟:「濕、搓(至少20秒)、沖、捧、擦」並搭配以下「內外夾弓大立腕」的口訣,防範腸病毒。

1. 內:搓揉手心

2. 外:搓揉手背

3. 夾:搓揉指縫

4. 弓:搓揉指背與指節

5. 大:搓揉拇指與虎口

6. 立:搓揉指尖

7. 腕:搓揉手腕

 

除了洗手以外,出入醫療院所或人多的場所時,也應該要配戴口罩。

預防腸病毒方法 4:均衡飲食、補充營養提升守護力

除了日常就應該維持均衡飲食外,建議家長特別留意孩子是否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 D、Omega-3 脂肪酸、蛋白質及益生菌,例如早餐來杯優格、正餐多搭配深綠色蔬菜與魚類,都是幫助孩子打好免疫底子的好方法。畢竟在現在這種病毒變多、傳染變快的時代,孩子一起咳嗽、流鼻水似乎成了日常,若能從飲食中補足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,更能有效增強身體的防禦力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根據葡萄王專業研發團隊最新研究發現,台灣原生菌種的植物乳桿菌(Lactobacillus plantarum,以下簡稱 L. plantarum),在防禦腸病毒方面展現驚人的潛力。以下分享三大研究關鍵成果,讓家長更安心、有科學依據地守護孩子健康。

亮點一:強化抗病毒基因,有效阻斷重症發生

腸病毒最危險的地方在於可能侵犯中樞神經系統,引發腦炎、心肌炎等致命併發症。L. plantarum 能夠大幅活化人體內的抗病毒基因 OSA2,提升活性達 2.8 倍,可有效避免重症發生。

亮點二:活化免疫系統,維持健康平衡

L. plantarum 能夠活化免疫調節基因 OASL1,使其表現量提升 2.6 倍,發揮關鍵保護作用。

亮點三:對抗多種病毒,全年無休保護

L. plantarum 的保護效果不僅侷限於腸病毒,更能促進廣效型抗病毒基因 ISG15 的表現,提升活性達 2 倍,展現對多重病毒的全方位守護力。

面對腸病毒的挑戰,除了環境消毒、勤洗手與隔離等外在防護,現代防疫觀念更重視「由內而外」的守護力建構。隨著大環境持續變化、外在威脅層出不窮,科學已逐步證實,特定益生菌菌種能活化人體保護基因、提升守護力,協助建立對抗多重病毒的防禦屏障。當日常良好生活習慣結合具科學實證的保健食品,不僅能有效強化自我防疫防線,更讓健康守護變得有根有據、事半功倍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